秦岭梁顶:秦岭梁顶海拔1465米,景区大门口左侧的秦岭界碑便是公路翻过“秦岭”梁的标志,站在界碑处往下看,山大沟深,气势雄浑,古人笔下“蜀道难,难于上青天”已成为历史。山谷中,川陕公路与宝成铁路交相辉映,展示着一幅现代人征服自然的壮美画卷。1992年朱镕基总理视察秦岭风光时,就是在这里拍照留影的。另外,近几年考古届发现证实,陆游笔下“楼船夜雪瓜洲渡,铁马秋风大散关”的古大散关遗址就在现在的秦岭梁顶。1994年10月,凤县东河桥村村民在对面山梁上施工时,挖出了一块古代石碑,残碑长约70厘米,宽50厘米,所刻碑文已残缺不全,但碑头“重修大散关记”几个大字仍清晰可辨。在残存的碑文中尚可辨认出“嘉定八年(1215年,系南宋宁宗年号)”、“前后官兵”、“利州路兵马”等字样。经北京、宝鸡等地考古工作者鉴定,此碑系刻于南宋年间。近几年,许多专家学者多次实地考察,在残碑附近又发现许多瓷残片和古建筑痕迹及箭镞等古代兵器遗物,这些发现都证实古代兵家必争的大散关遗址就在我们的脚下。
大散关设于春秋,废于明末。大散关亦称散关,关中四大关(东有函谷关,南有武关,西有大散关,北有萧关)之一,为周朝散国之关隘,故名散关。这里山势奇险,峭壁高耸,危崖过岭,西傍灵秀之豹山瀑,东依雄浑之和尚塬,背靠巍巍秦岭梁,前有潺潺神沙河,关底河水穿谷,关上森林密布,关口窄狭,“连峰去天不盈尺,枯松倒挂倚绝壁”,大有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”之势。正如《史记》记载:“北不得无以启梁益,南不得无以固关中”,因其扼南北交通要道,为秦蜀往来的咽喉,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。据史料记载,为争夺散关,发生过70余次战争。据传“老子西游遇关令尹喜于散关”,授《道德经》一卷;西汉刘邦,采张良巧计“明修栈道,暗渡陈仓”,出汉中,夺散关,平定三秦;东汉曹操,出散关,抵汉中,讨伐张鲁;蜀汉诸葛丞相,入散关,围陈仓,夺散关,败张郃。巍巍大散关,埋下了多少征人白骨,洒下了多少将士鲜血,如今的大散关,早已消失了往日战争的硝烟,陈仓古道也逐渐释去了战争重负,结束了“蜀道难,难于上青天”的局面,担负起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交流、文化往来的历史重任。